远洋集团流动性承压遭评级下调,净亏156亿毛利率5.15%创新低

由于流动性等原因,惠誉近日发布公告,再次下调远洋集团信用等级至“B-”,维持负面评级观察状态。

去年,远洋集团净利润首次亏损,由盈转亏。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1.27亿元,同比下降28.20%;净利润亏损156.5亿元,上一年为盈利50.9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59.3亿元,去年同期净利为27.29亿元。

同时,公司毛利率创新低,2022年降至5.15%。

随着流动性持续收紧,远洋集团在手现金未能覆盖短期债务,且短债占比过高,短期内面临较大的资金问题。今年远洋集团仍有约380.9亿元短债到期,而剔除受限现金后的流动现金及等价物仅有46.23亿元。

与此同时,远洋集团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6.6%,超出监管红线;净负债率上升至183.0%,超过监管红线要求,整体“三道红线”为红档。

净利首亏,新增拿地几乎停滞

2022年,远洋集团净利润首次亏损,期内公司净利润亏损156.5亿元,上一年为盈利50.9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59.3亿元,上一年为盈利27.29亿元。

运洋集团表示,造成净利润亏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土地成本攀升,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其二,2022年出售物业及附属公司等权益导致亏损11.38亿元。其三,对合联营企业的投资亏损18.29亿元。其四,大环境压力下对投资物业及金融资产的公允值、计提减值准备等合计亏损56.78亿元,汇兑损益亏损11.78亿元。

2022年全年,公司毛利为23.77亿元,较去年下降79%;毛利率从2021年的18%下降至5.15%,创历史最低水平。

销售方面,2022年远洋集团实现营业额461.27亿元,较上一年下降28%。实现协议销售额为1002.9亿元,较上一年下降26%,并未完成年初制定的1400亿元目标。

此前中指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百强房企销售总额、销售面积分别为63301亿元、36313万平米,同比分别下降30.3%、36.2%。远洋集团的销售数据优于百强房企平均。

物业销售依然是远洋集团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期内,远洋集团物业开发实现收入为371.32亿元,占总营收的80%,相比2021年降低了33%。此外,公司物业投资营收3.91亿元,同比略降5%;物业管理录得营收28.6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他房地产相关业务实现营收57.36亿元,同比下降7%。

今年,销售状况有一定好转。2023年3月单月,远洋集团取得协议销售额约81.9亿元,环比增长61.5%,同比增幅19.6%,前3个月累计实现协议销售额约165.5亿元,较去年同期150.7亿元,同比增幅9.82%。

新增拿地几乎停滞,2022年远洋集团新增7幅地,新增土储建面6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7%。由于2022年投资全面收缩,2022年末远洋集团总土储建面为4298万平方米,较2021年末下降19.1%。从权益来看,2022年远洋集团总土储权益52.6%,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

流动存忧,现金难以覆盖短债

财报发布的前一天,3月21日,有债券持有人透露,远洋集团已表示不会兑付原定于本日到期的美元永续次级债券的利息,将会延期支付。

资料显示,该笔美元票据的本金为6亿美元,年利率为6.876%,到期日所需支付的利息为2060万美元。

受此消息影响,远洋集团美元债、境内债价格大跌。3月29日,远洋集团已完成其次级永续美元债本期票息兑付。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旗下远洋控股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境内债券存量规模279.36亿元,近1年内到期115.23亿元。远洋资本有限公司当前存量债券规模18亿,1年内有10亿到期。

由于流动性等原因,远洋集团近日被国际评级公司惠誉降级,主体信用等级再次被下调到“B-”,维持负面评级观察状态。

惠誉给出的理由是,今年3月底远洋集团未能按期偿付银团贷款的摊还款,如远洋集团所述,虽不构成违约也不会触发交叉违约,但被认为其财务灵活性不确定性上升。

2022年业绩报告显示,远洋集团一年到期内短债约有380.9亿元,同比大增104%,而目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46.23亿元,同比下降78.7%,现金短债比为0.12。同期还有约138亿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其中在今年年内到期的约有75.2亿元。

由于现金和流动负债的严重失衡,远洋集团的审计师也给出“有关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意见。

截至2022年末,远洋集团总资产2438.47亿元,同比减少13.3%;总负债1981.86亿元,同比减少3.23%;总负债率81.27%,较上年的72.82%,上升8.45个百分点。

同时,公司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6.6%,超出监管红线;净负债率上升至183.0%,超过监管红线要求,整体“三道红线”为红档。

对于债务压力,远洋集团表示,将加大销售,狠抓回款,保持销售和回款规模;持续调整资产结构,加大资产盘活和处置力度;落实授信、加强融资;进一步加强与大股东的协同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