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停留5个月后返回地球
10月31日,在中国空间站工作5个月的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安全返回地球。
据新华社报道,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工作5个月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踏上返回地球之路。
约50分钟后,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舱门打开后,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完成。
5月30日9时31分,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飞船飞向太空,这个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组成的宇航员团队首次太空飞行,而四次飞天的景海鹏成为中国目前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返回地球之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
受限于微重力环境和空间站容积,物资管理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为中国空间站日益凸显的新难题。在“太空家园”工作生活的150多个日夜里,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
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带领下,神舟十六号乘组累计转移物资约850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135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
10月31日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航天员景海鹏首先出舱。他说:“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就提出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理念。
从载人飞船阶段任务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计划;到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中,进一步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再到空间站阶段任务中,立足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研制了中国覆盖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舱外实(试)验设施。
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各行各业落地,服务国计民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10月31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
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进行休养。之后,他们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本文依据了新华社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