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家五口地震遇难大人紧紧护住小孩

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不久,距离震中直线距离约14公里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草滩村,是此次青海震区受灾严重的地方之一。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由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20名群众失联。

地震发生后,两个村庄的救援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现场画面显示,“泥浪”高达三米,这些淤泥特别湿,而且很粘稠,由于气温较低,泥还会上冻。有现场救援人员提到,单靠手挖挖不动,只能依靠重型的机械。

12月21日14时许,在海东市民和县草滩村2号点一处民宅,消防指战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失联人员。随后,一个令人悲伤的场景出现,泥土中3个成年人围成一个圈看似在保护着什么,救援人员用手快速将周围的泥水刨开,抬出3个成年人后发现他们用棉被包裹着2个小孩。

看到这一幕后,在场的消防救援人员无法抑制自己的悲恸,眼含泪水,细心地用手捧出泥水,又怕太慢,只能加快手刨的速度。待人员全部挖出后,现场进行了集体默哀。

据了解,这一家五口分别是爷爷、奶奶、姑姑和两个孙子,其中姑姑怀有身孕。

“中国消防救援”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被,为你抵挡泥沙……愿天堂没有灾难、没有痛苦,一切安好!”

青海震区砂涌受灾面积约5-6万平方米

22日,记者从青海海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青海震区砂涌受灾面积约5-6万平方米,平均深度达2-3米,最深处5米,堆积土方量约120-150万方。

地震发生后,当地消防部门联动多家单位89台大型工程机械,按照1台机械编配3名观察员的编组模式,采用清淤、外运和救援相结合的方法,前挖后运,接力清除,24小时不间断作业,全力打通5个救援点12条救援通道。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分析认为,砂涌现象是指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砂涌让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盖上了平均3米多厚的“泥被”。金田村81岁村民老何眼里的砂涌是,刚“逃”出家门,眼见着淤泥从几百米外一根电线杆旁边涌过来,他更习惯管这叫“泥石流”。

积石山地震滑坡—泥流成因分析

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迅疾组建团队对地震产生的灾情进行了实时分析和跟踪研究。

据该实验室团队分析称,通过对12月20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提供的10厘米分辨率无人机影像的解译分析,初步认为金田村和草滩村出现的成片分布的高含水淤泥为地震滑坡—泥流,即在地震过程中,富含地下水的黄土台塬因振动液化而发生大面积滑坡,富水的滑坡物质汇集进入沟谷后沿沟谷呈泥流状远程运动,沿途经过村庄时泥流将部分房屋包围甚至掩埋。

滑坡—泥流的成因,初步认为,因黄土主要由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饱水黄土在振动荷载(如地震)下土体内孔隙水压力会突然升高而液化,最终溃散性失稳破坏,即发生振动液化型滑坡。滑源区航拍影像可非常清晰地看到地震引发了黄土台塬群发性液化型滑坡。

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22日8时,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甘肃117人死亡,781人受伤。据此前报道,记者从海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截至21日22时,地震已造成青海省海东市31人遇难,198人受伤,3人失联。

(本文综合中国消防、青海消防、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