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导航并执行某些功能。 您将在下面找到有关每个同意类别下的所有 cookie 的详细信息。

归类为“必要”的 cookie 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于启用网站的基本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并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这些 Cookie 仅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这些 Cookie,但禁用其中一些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始终活跃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河南事业单位改革:精简60%,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单位

【纬度新闻网】4月13日上午,话题“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冲上微博热搜第二。

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揭晓》。其中,河南省委编办“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的改革案例上榜。

据顶端新闻客户端,《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全文介绍,河南省委编办指出,从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机构存在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并存。

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切实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该加强的大力加强上去。

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市县层面,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同时,对省辖市本级事业机构实行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本级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25%,且保留的事业机构数不超过省定限额),对处级事业机构按照“总量减、市市减、差距减”的思路分档确定精简限额和设置数量,避免出现“一刀切”“鞭打快牛”等问题。改革后收回的事业编制和机构限额,由市、县本级统筹使用,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

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保持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周密做好涉改人员调配安置工作,不搞“断崖式”精简分流。一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坚持一次核定编制、逐步精简到位的原则,对超出核定编制数额的在编人员,核定同性质、同待遇的编制作为临时过渡,根据减员情况按照“退3收2进1”的办法逐步收回;对经费自理事业编制予以锁定,退一收一。二是创新人事制度管理。细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对因事业单位改革造成的超职数领导人员和超岗人员实行台账管理,给予3-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解决。三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完善与公益类别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财政全额保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补助,积极推行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由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整合组建的单位,过渡期内可维持原经费渠道和保障政策。

对于这场以“重塑”之名的变革,河南日报旗下的“顶端新闻”认为是“瘦身”与“健身”并举。

关于改革成效,河南省委编办从“布局结构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保障效能明显提升”三个方面予以总结。

事业单位公益类别、主要职能及经费供给形式更加明晰,公益属性得到回归强化,初步建立了定位清晰、分类科学、功能明确的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市县层面,市、县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机构精简44.3%,事业编制精简23%,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精简13.7%。

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如:将省直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下沉县(市、区)5638名,为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加强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力量。

据顶端新闻,郑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梁思源指出:“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有利于事与业的相匹配,激发发展活力。”通过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使编制向基层倾斜,形成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现代化治理格局,解决基层权责不对等、工作多而人员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