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导航并执行某些功能。 您将在下面找到有关每个同意类别下的所有 cookie 的详细信息。

归类为“必要”的 cookie 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于启用网站的基本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并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这些 Cookie 仅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这些 Cookie,但禁用其中一些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始终活跃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中国拟为互联网金融借贷催收制定“国标”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

【纬度新闻网】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催收行为和行业规范提出了详细要求。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这一《指引》是即将发布的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的前奏。该国家标准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正式发布尚需时日。《指引》基于国家标准制定,待国标发布后将取代其作用。

催收作为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加上频发的恶性事件,催收行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较差。新政能否改善这一状况?

“你在xx平台的金融贷款已严重逾期,现进入合同终止流程,将上报征信黑名单,并在中国执行信息网依法公布身份,影响子女升学及政审。”

这是李帆(化名)当天接到的第七个催收电话。他无奈地表示,虽然知道是催收电话,但正在找工作不敢不接。更担心的是,催收电话会不会打给他的父母?

李帆并非故意逾期,创业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他开始借网贷周转。尽管已还清大部分贷款,但5月中旬开始无力还款,催收电话接踵而至。

催收指债权方或第三方机构回收欠款,是个人借贷逾期的首要“后果”。催收方式通常包括短信和电话,如无效则可能收到律师函,甚至被起诉。

虽然催促还款合理,但超出一定限度的催收行为容易演变为施压威胁甚至恶意骚扰。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催收”,截至5月24日相关投诉超71万条,其中频繁短信轰炸、电话骚扰和泄露个人信息是主要投诉内容。

李帆提供的一张短信截图显示,催收公司对其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包括父母离婚、家庭成员特点等。

面对催收电话,完全屏蔽是否可行?曾从事催收工作的林芳(化名)表示不建议,因为可能会导致“爆通讯录”,即催收方通知借款人的通讯录好友。

李帆提到,他加入的“负债上岸群”中,很多人因暴力催收而被“爆通讯录”,家人朋友受到骚扰甚至被影响工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指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软暴力”催收进行了否定性评价。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进行滋扰、纠缠等违法犯罪手段。

为何催收行业“软暴力”屡禁不止?首先是利益驱动。催收人员收入与回款金额直接挂钩。中国新闻周刊尝试应聘一家催收公司,对方表示提成占回款金额的5%-24%。

此外,催收行业内卷严重。第三方催收机构需通过激烈竞争获得合作机会。催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话术和尺度把控不严。

目前,中国缺乏直接涉及催收行业的法律规范。北京红飒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启瑞指出,催收行业边界不清,亟需规范。

多位专家认为,《指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指引》限制了催收的电联次数、通话时间等细节,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记录催收全过程,确保真实、客观、完整。此外,《指引》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要求金融机构每年至少一次评价第三方催收机构的合规性、任务完成质效等。

信息保护层面,《指引》明令禁止“爆通讯录”行为,仅允许向债务人催收,不应联系债务人的联系人。

《指引》发布一周后,社交平台有用户反馈催收电话变得温柔,催收态度明显改善。近年来,监管部门严打非法催收和暴力催收,强调金融机构需规范催收方式。

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首次新增“消费者权益保护”章节,明确禁止不正当催收手段,并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加强对合作催收机构的管理。

一系列新规预计将引发催收行业的洗牌效应。那些无法适应新规定、存在不当催收行为的机构可能被淘汰。

林芳指出,新规的一些细节可能被钻空子。例如,同一号码每天不得拨打三次以上,但催收电话号码常常更换,很多号码无法回拨。催收时间一般不超过晚上7点,但个别小贷机构例外。

催收行业需要经历改变“阵痛”才能走出争议。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在2024年4月宣告转型,不再从事催收业务,标志着催收行业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多家催收公司因涉案被查,触犯寻衅滋事罪。林芳坦言,暴力催收时代接近尾声,行业规则日益完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提上日程,“法催时代”即将到来,逾期后被起诉的情况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