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中国巨型天坑中发现植物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
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

近日,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中国巨型天坑底部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其独特的营养吸收机制。研究发现,这些植物富含营养物质,生长速度比地表植物更快,但所需的基本元素却更少。这一发现为了解这些古老森林仅存的天然避难所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天坑,又称落水洞,是深达330英尺(100米)的自然坑洞,多见于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中。这些天坑内的生态系统独特,生长着喜湿、喜阴的植物,包括一些独特的区域性物种。由于天坑悬崖高耸、地势险峻,人类活动对其干扰较少,使得天坑成为这些植物的避难所。

研究人员在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内外收集了64种植物样本,分析了它们的碳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天坑内植物的碳含量低于地表植物,但钙、钾等元素的含量较高,且生长速度更快。碳是植物的必需元素,构成了植物的结构,提高保水能力。然而,天坑内部的潮湿环境使得植物不需要保存太多的水,碳含量较低也能生存。

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

此外,天坑内植物的氮和磷含量也显著高于地表植物,这两种元素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天坑底部土壤的这些元素含量高于地表土壤,表明植物在天坑中更容易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喀斯特土壤富含钙和镁,天坑植物的这些元素含量远高于地表植物。同时,尽管喀斯特土壤中钾相对稀缺,天坑植物的钾含量也更高。

广西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

研究表明,天坑内植物比地表植物更容易吸收养分,这是由于天坑深处的养分更为丰富,且植物需要长得更高以获取更多的光能。研究人员总结道,天坑森林内的土壤营养状况良好,植物已经进化出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生长的能力。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天坑内独特的生态系统,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