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享年97岁

李政道
李政道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据“李政道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求实求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李政道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美国国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1944年至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李政道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

李政道发现了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振宁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上世纪70至80年代,李政道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