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院驳回“七人合议庭”申请:王业案引发陪审制度争议

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原行长王业
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原行长王业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业因涉嫌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洗钱罪和伪造身份证件罪正在山东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受审。王业曾申请由七人合议庭审理案件,但被法院以“不属社会影响重大案件”为由驳回,此事引发法律界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广泛讨论。

2022年4月12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王业被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建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山东省青岛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2023年4月30日,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对其提起公诉,指控其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6.5亿元,违法发放贷款,情节特别严重。王业对此全部指控予以否认,表示将进行无罪辩护。

2024年8月,青岛中院通知辩护律师庭审安排,并预计庭审将持续六个月,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长庭审”。

在庭前会议中,王业提出由3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组成的“七人合议庭”审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16条,七人合议庭适用于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然而,青岛中院当庭驳回申请,理由是该案件虽然涉案金额巨大,但不符合“社会影响重大”的标准。

报道称,人民陪审员制度旨在让公众参与司法审判,体现“全过程民主”。《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认定中与法官具有平等的表决权,但不参与法律适用的表决。这一制度原本是为确保司法透明性和增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感而设计。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表示,王业案涉案金额巨大,且被告人身份特殊,属于社会关注度高、可能影响重大案件,完全符合适用七人合议庭的条件。“驳回申请的理由并不符合立法初衷。”

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学权的研究,中国七人合议庭主要用于公益诉讼或影响范围明确的刑事案件。然而,在实践中,法院通常基于案件复杂性、诉讼资源分配和工作压力等因素,谨慎使用这一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魏晓娜指出,即便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如一些年度十大案件,也未必使用七人合议庭。法院通常倾向于自主决定是否适用陪审员,弱化了被告人申请的权利保障功能。

专家们普遍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首先需明确七人合议庭的适用范围,减少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此外,推进庭审实质化改革,确保证人出庭作证,为陪审员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支持,也至关重要。

“陪审员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监督司法,还在于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体现审判的公开性与透明性。”韩旭强调。

王业案作为近年来涉案金额最高、争议颇多的腐败案件之一,其最终审理结果以及围绕七人合议庭展开的讨论,无疑将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践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