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任务,打造绿色屏障

据中国官媒周五(11月29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周四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任务圆满完成,这标志着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又取得一项历史性突破。

据《人民日报》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横亘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环绕其一圈的长度达3046公里,而过去40余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新疆已在沙漠周边构建起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此次空白区锁边任务的完成,为这片浩瀚沙海筑起一道完整的绿色屏障。

这项任务覆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以及喀什地区的叶城县,治理总长度达285公里。其中,和田地区任务量最大,需完成220公里,三面环沙,治理难度极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任务复杂艰巨。多年来,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风力可达8级以上,且沙漠流动性极强。为应对挑战,40余年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努力,通过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方式,克服极端自然条件。截至目前,新疆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3%提升至5.06%,人工绿洲面积增长约54%。

今年,新疆出台专门方案,部署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总投资123.55亿元,治理规模达3265.8万亩。通过“造林种草+工程固沙”模式,逐步实现“防风、阻沙、控尘”目标。

在策勒县,“策勒模式”成为科学治沙的典范。该模式以沟河堤坝拦沙,低矮灌草固沙,再通过人工林带实现双重阻截,为治理沙漠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模式;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则通过光伏治沙或草方格工程治理。这种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推动沙漠边缘从“沙进人退”迈向“绿进沙退”。

例如,于田县采用“梯田式”治沙模式,将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大幅降低治理成本。一处原本治理费用高达1万元/亩的沙丘,通过梯田式设计,成本降低至1800元/亩,同时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防沙治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和田地区,政府鼓励村民承包沙地治沙,出台相关政策为参与者提供奖补。截至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中铁建发展集团等央企也积极参与治沙工程,通过“治沙+产业”模式,将固沙、农业、光伏产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展现了中国防沙治沙的智慧与毅力。这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新疆将继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实现沙漠地区的生态持续改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