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同意首选项

我们使用 cookie 来帮助您高效导航并执行某些功能。 您将在下面找到有关每个同意类别下的所有 cookie 的详细信息。

归类为“必要”的 cookie 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因为它们对于启用网站的基本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还使用第三方 cookie,帮助我们分析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存储您的偏好并提供与您相关的内容和广告。这些 Cookie 仅在您事先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存储在您的浏览器中。

您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部分或全部这些 Cookie,但禁用其中一些可能会影响您的浏览体验。

始终活跃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没有可显示的 cookie。

新疆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任务,打造绿色屏障

【纬度新闻网】据中国官媒周五(11月29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周四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锁边任务圆满完成,这标志着中国防沙治沙工作又取得一项历史性突破。

据《人民日报》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横亘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环绕其一圈的长度达3046公里,而过去40余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新疆已在沙漠周边构建起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此次空白区锁边任务的完成,为这片浩瀚沙海筑起一道完整的绿色屏障。

这项任务覆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以及喀什地区的叶城县,治理总长度达285公里。其中,和田地区任务量最大,需完成220公里,三面环沙,治理难度极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任务复杂艰巨。多年来,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风力可达8级以上,且沙漠流动性极强。为应对挑战,40余年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努力,通过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方式,克服极端自然条件。截至目前,新疆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3%提升至5.06%,人工绿洲面积增长约54%。

今年,新疆出台专门方案,部署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总投资123.55亿元,治理规模达3265.8万亩。通过“造林种草+工程固沙”模式,逐步实现“防风、阻沙、控尘”目标。

在策勒县,“策勒模式”成为科学治沙的典范。该模式以沟河堤坝拦沙,低矮灌草固沙,再通过人工林带实现双重阻截,为治理沙漠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模式;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则通过光伏治沙或草方格工程治理。这种因地制宜的治沙策略,推动沙漠边缘从“沙进人退”迈向“绿进沙退”。

例如,于田县采用“梯田式”治沙模式,将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大幅降低治理成本。一处原本治理费用高达1万元/亩的沙丘,通过梯田式设计,成本降低至1800元/亩,同时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防沙治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和田地区,政府鼓励村民承包沙地治沙,出台相关政策为参与者提供奖补。截至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中铁建发展集团等央企也积极参与治沙工程,通过“治沙+产业”模式,将固沙、农业、光伏产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展现了中国防沙治沙的智慧与毅力。这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新疆将继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实现沙漠地区的生态持续改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