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港人“回流医病” 问题突出,议员呼吁优化资源分配

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梁熙周三(1月8日)在立法会上针对部分移居海外人士“回流医病”问题提出质询,形容此举为“食穷我的特区政府”,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确保公共资源优先用于香港市民。梁熙呼吁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同时希望政府制定一致的社会福利政策。

梁熙表示,现阶段社会主流议题是应对过千亿的财政赤字,但却存在部分已移居海外人士因重大疾病回港求医的现象。他以“换菠萝盖”(膝盖置换手术)为例,指出海外费用可能高达十几万元,而在香港只需5000元,吸引部分移居海外的人士特意返回香港治疗,导致医疗资源被占用。他质疑这是否符合本地社会的最大利益。

梁熙认为,政府应研究“回流医病”现象可能对医疗开支带来的具体影响。他表示,香港每年医疗开支约1000亿元,哪怕“回流医病”占1%,也涉及10亿元的支出,在财政赤字情况下,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梁熙进一步建议,政府应为包括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公屋申请等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定统一的申请条件,例如要求申请人过去一定时间内持续居住香港。他指出,《基本法》并未规定社会福利不可在价格上区分,因此设立医疗福利条件并不构成歧视。他强调,类似高龄津贴已要求申请人每年需在港居住至少60天,这类政策应扩展至医疗领域以确保资源分配合理。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回应梁熙质询时表示,对于“外人”的定义需进一步明确,因为这些人仍持有香港身份证。他认为,实施复杂审批机制或询问求诊者的居港时长并不可行。此外,他认为“刀口向外”这样的措辞过于激烈。

梁熙则提出,通过智能身份证比对入境处资料即可掌握求诊者的入境记录,建议通过签署申报表的方式,简单识别是否来自海外。他强调,“向外”的定义仅限于移居海外的香港居民,而不包括内地人士,因内地与香港属于同一国家。

在港台电台访问中,梁熙重申现阶段政府面临巨额赤字,公共资源分配需更加精准。他认为,当资源充足时,这类问题可能不显得紧迫,但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调整政策是必要的。他呼吁政府加强对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的管控,确保有限资源优先惠及长居香港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