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美实施新关税释放谨慎信号,中美贸易冲突升级

【纬度新闻网】中国周一(2月10日)对约14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涵盖原油、液化天然气(LNG)、部分机械设备及汽车等。这一举措是对美国上周实施新一轮对华关税的回应,标志着两国贸易紧张关系的升级。
此次中国关税措施包括对部分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和部分汽车加征10%关税。根据中国2024年海关数据计算,这些商品的总额约占中国自美进口总额的9%。与此同时,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至美的数千亿美元商品征收10%关税,远低于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威胁的最高60%关税水平。
此前,市场普遍期待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通话能为局势降温,但这一沟通并未发生,令外界对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但分析人士指出,北京的反应仍显克制。咨询公司Sinology首席执行官安迪·罗斯曼(Andy Rothman)表示,中国此轮关税反制的影响相对温和,显示出习近平仍希望为与特朗普的谈判保留空间。
此外,中国政府近期还宣布对部分国防和绿色科技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并针对部分美国企业采取额外措施。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已命令官员在4月1日前提交一份有关美中经济关系的调查报告,这可能为进一步贸易行动埋下伏笔。
尽管特朗普政府的最新关税举措尚未达到市场预期的“极端”程度,但中美贸易关系的前景仍不明朗。丹佛大学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Suisheng Zhao)指出,北京曾为最坏情况做准备,例如60%关税甚至全面脱钩,而当前事态的发展仍在可控范围内。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方面可能会利用特朗普对华态度相对灵活的时机,推动双方展开对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有兴趣访问中国,这可能成为双方领导人直接沟通的契机。
不过,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仍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尼克·马罗(Nick Marro)表示,北京将继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反制措施,而非2018-2019年贸易战时期的“针锋相对”策略。
相比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摩擦,中国如今在多方面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中国企业近年来努力拓展出口市场,北京方面也积极改善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频繁与美国盟友发生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和贸易空间有所扩大。
但更大的问题是,北京在谈判中愿意做出哪些实质性让步。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美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该协议未能完全落实,而美方对中国的关切已扩展至产业政策和经济模式等更深层次问题。
尼克·马罗认为,美国目前似乎对达成一项全面的贸易协议兴趣不大,尤其是涉及TikTok等个案之外的更广泛经济议题,这使得双方找到“缓和路径”的可能性降低。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内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北京将在贸易博弈中继续权衡反制措施的利弊,避免局势失控的同时,维护自身经济稳定。接下来的数月,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将成为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