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酿酒技艺:从列入联合国非遗到海外新机遇

【纬度新闻网】日本“传统酿酒技艺”于2024年12月5日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清酒、本格烧酒、泡盛及味醂等以麹菌为核心的酿造工艺。这一国际认可不仅是对日本酒文化的肯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去重新审视这一传统在全球舞台上的潜力。
日本清酒市场近年来持续萎缩。根据农林水产省2024年的数据,清酒出货量从1973年的170万千升下降至2023年的39万千升,仅为巅峰期的四分之一。人口减少、消费偏好多样化以及 – 以及酒蔵继承人短缺等问题,让行业前景蒙上阴影。但挑战中也孕育着希望:酒蔵们正从追求产量转向提升品质,低酒精清酒和新兴的“工艺清酒”正在为爱好者带来更多选择,品质与创新成为新方向。
与国内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清酒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令人振奋。2024年,清酒出口总额达434.7亿日元,同比增长5.8%,连续四年突破400亿日元。美国市场尤为亮眼,出口额同比增长25.9%,达114.4亿日元;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葡萄酒大国也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背后,是日本酒文化逐渐在全球扎根的故事。
菲利普·哈珀:酿酒是“经验与直觉的魔法”
作为首位在日本担任杜氏(酿酒总负责人)的外国人,菲利普·哈珀在京都木下酒造书写着传奇。1988年,他以英语教师身份来到日本,被酒蔵中酿酒师的责任感与人格魅力深深吸引。1991年,他毅然投身酿酒现场,却发现这份工作远超想象的艰辛:“200天无休,繁忙期凌晨4:30开工,晚上8点还得照料麹室,筋疲力尽是常态。”
哈珀被酒蔵的集体生活文化震撼,也对杜氏“经验与直觉”的智慧叹为观止:“杜氏一口酒就能判断酿造方式,像是魔法。”他认为,日本清酒的料理搭配潜力远超葡萄酒:“牡蛎与清酒几乎无往不利,远胜葡萄酒的‘勉强搭配’。”他还推崇“燗酒”文化,从35度的人肌燗到70度的飞切燗,温度变化带来无穷乐趣。哈珀建议行业重视“熟成”概念:“如葡萄酒般,优质清酒经熟成更具价值,市场应拥抱古酒的潜力。”
约翰·高特纳:清酒酿造的“精密故事”
清酒记者约翰·高特纳对日本清酒的精妙工艺赞不绝口:“每个步骤都精准到不可思议,堪称全球独一无二。”他举例,蒸米需将数百公斤米均匀蒸熟,吸水率控制在±0.5%以内;麹菌培育则要求精准调控温度与湿度。“这些细节不仅是技术,更是日本文化的缩影。”高特纳指出,海外清酒酿造常因缺乏这种精微工艺而受挫,凸显日本酒的独特性。他认为,单槽出货、原料米讲究及百年传承等“无意识的独特性”,是打动海外市场的金矿,但传播力度仍需加强。
克里斯托弗·佩莱格里尼:烧酒与泡盛的全球浪潮
致力于推广日本蒸馏酒的克里斯托弗·佩莱格里尼认为,烧酒与泡盛应与杜松子酒、伏特加平起平坐:“与添加副原料的蒸馏酒不同,烧酒与泡盛保留天然风味,契合当下对天然酒品的偏好。”他指出,家族经营的酒蔵历史,如“六代传承”,对欧美市场极具吸引力,类似葡萄酒的“风土”叙事。北美调酒师青睐烧酒的香气多样性,如麦烧酒的“蜂蜜与咖啡”或芋烧酒的“巧克力与水果”风味,使其成为鸡尾酒的理想基酒。佩莱格里尼透露,其公司烧酒与泡盛销量近年同比增长150%,坚信“下一波烧酒热潮将在海外掀起”。
挑战与机遇:借非遗东风扬帆海外
三位受访者一致认为,日本酒具备席卷全球的潜力,但普及度尚未达到预期。佩莱格里尼直言:“好酒需要先让人喝到。”他建议通过免费试饮等方式增加北美市场的接触机会。高特纳则呼吁:“UNESCO非遗注册是契机,行业应制定全球推广战略。”
从清酒的精密工艺到烧酒的天然风味,日本传统酿酒不仅是技术瑰宝,更承载了独特的精神与文化。如何将这一遗产转化为全球市场的新篇章?答案或许就在于大胆创新、讲好故事,以及让更多人举杯品味这份千年传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