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下的美团与京东:即时零售赛道的烧钱与破局

【纬度新闻网】周二(4月22日),美团与京东的“外卖大战”再度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当日港股收盘,京东集团股价下跌6.32%,报130.4美元;美团下跌4.62%,报130.2美元,早盘跌幅一度超7%。这场围绕外卖与即时零售的激烈交锋,不仅暴露了双方在核心业务上的焦虑,也揭示了中国即时零售市场万亿赛道下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卖到即时零售的全面博弈
美团与京东的竞争早已超越传统外卖范畴,演变为对即时零售全场景的争夺。4月21日,京东发布公开信,指责某平台强迫骑手“二选一”,并宣布本季度招聘10万名全职骑手,较此前计划翻倍。同日,刘强东亲自参与外卖配送的照片在小红书刷屏,京东官方迅速确认,借机强化“高品质配送”形象。为解决订单延迟问题,京东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政策,试图以用户体验撬动市场。
美团则针锋相对,当晚发布声明否认“二选一”指控,强调从未限制骑手跨平台接单,并称已固定证据追究造谣者责任。美团还加速布局即时零售,4月15日推出独立品牌“美团闪购”,在App首页设置一级入口,覆盖餐饮外的全品类即时配送。目前,美团拥有3万个闪电仓,计划2027年扩至10万个,日均非餐饮订单量已达1800万单,稳固其本地生活服务优势。
京东外卖自3月上线以来,订单量迅速突破500万单,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美团则以千亿补贴和“永久不封号”等政策巩固骑手与商户生态。双方的高投入策略引发市场担忧,烧钱大战是否会拖累利润,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烧钱是入场券,生态是胜负手
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1.5万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2万亿元。京东以高频外卖切入,意在提升App活跃度并反哺生鲜、3C等优势品类;美团则通过闪购蚕食京东的电商领域,2024年第三季度3C家电订单量已接近京东全站的40%。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对“30分钟送达”生活方式的定义权争夺。
然而,高投入的烧钱模式不可持续。京东的百亿补贴、免佣金、超时免单政策,以及美团的千亿补贴与闪电仓扩张,短期内推高了运营成本。分析人士指出,京东的物流优势和美团的成熟配送网络各有千秋,但长期竞争将取决于谁能构建更高效的生态系统。美团的调度系统覆盖3000城,履约准时率达99.5%;京东则凭借严格品控和自营信任体系,试图打造“可信系统”。
生态链的隐形博弈
外卖大战的另一焦点是骑手与商户的权益博弈。京东承诺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月均收入7580元,高于美团的6230元,但骑手反映京东单量不足,实际收入需更长时间积累。美团则推出“永久不封号”政策,并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起为稳定骑手缴纳社保,试图平衡效率与公平。
商户端同样竞争激烈。京东以低佣金吸引中小商户,但美团凭借庞大用户基数和精准算法,仍是餐饮商家的首选。社交平台上,网友对两家平台的体验评价不一:京东外卖速度快、包装精致,但品类覆盖有限;美团生态成熟,但部分用户吐槽优惠力度下降。
从烧钱到精细化运营
这场大战短期内对双方业绩的冲击不可避免。美团2024年第三季度利润率已从15%降至12%,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也尚未实现盈利。分析人士认为,竞争将促进行业优化,但长期发展需构建“商户有利润、骑手有保障、用户有信任”的生态。
对美团而言,关键在于巩固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地位,优化闪购的供应链效率,同时通过数据驱动降低履约成本。对京东而言,需加速品类扩张,补齐非餐饮场景短板,并利用物流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双方还需警惕监管风险,近期多地出台外卖行业规范,对骑手权益和平台责任提出更高要求。
谁能定义“城市节奏”?
美团与京东的外卖大战,是即时零售赛道从增量扩张到存量博弈的缩影。烧钱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定义“30分钟送达”的城市节奏。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股价波动无需过度悲观,长期需关注双方战略的可持续性与财务表现。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大战带来的选择多样性和服务升级,或许才是最大的红利。
这场围绕即时零售的系统战远未落幕,未来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更好地平衡规模与效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分钟。